top of page

【師懇誘目系列】謝煜偉老師的私房書單


◎ 採訪&撰稿|李杰翰

我請謝煜偉老師推薦一本書給科法人,他給了清楚明快的答案:「我的第一個建議——不要看暢銷書!」

  金庸的武俠小說「有看過但不會記得」、對於哈利波特「有意識的抵制」、至於已成好萊塢顯學的漫威和DC,「從來不看」。堅定沉穩的語氣,散發一股不願浮沉於潮流的精神。「但星際大戰我倒是很愛。」講到看了好幾遍的星戰系列,他才難得面露笑容。高中和大學時期,年輕的他也曾走過文青歲月,喜歡白先勇、駱以軍、郝譽翔、朱少麟等人的作品;甚至被譽為五四以來最偉大小說的《家變》,他也遵照作者王文興對讀者的要求,一天只讀三千字,細讀、慢讀、品讀。

  「我對《家變》的印象很深刻。《家變》是一個恐怖到觸碰每個人內心深處最深層恐懼的東西。內容講到很深刻的家庭糾葛,最終爸爸選擇離開家的前因後果。我喜歡看小說就是喜歡看人跟人之間纏繞在一起、無法理清楚的葛藤。有些東西太赤裸裸,讀起來很難受,但他就是要讓讀者有壓迫感。我那時總共讀了半年以上,因為如果你是很認真要進到他文字裡的話,每一頁負擔都滿大的。」

  大學三年級時,他在金馬影展上看了法國電影《偶然與巧合》(Hasards ou Coïncidences)。這是名導演克勞德雷路許(Claude Lelouch)的作品,後來也多次在西門町真善美戲院播放。貫穿全片的名句「越大的不幸,越值得去經歷。」也隨著本片多不勝數的金玉良言,反覆在他心中掀起思想的漣漪。   「這部電影對我影響滿深遠的。雖然它是一個愛情故事,但主旨是探討人世間的相遇,究竟只是偶然,還是諸多條件之下組成、能透過些許徵兆預測的巧合。可惜它的結局讓我不是那麼滿意。但兩人的相遇沿著時間線演進,從諸多偶然變成必然的結果,給人的反差感很震撼。」

《駭客任務》三部曲也是老師很喜歡的電影,但他更喜歡影響導演華卓斯基姐妹(註1)的日本動畫《攻殼機動隊》,「我一直對這種設定的題材都滿喜歡的,很符合我的人生觀。」

  迥異於眾多留日學子對戰國歷史的狂熱、或是對動漫世界的追逐,謝煜偉老師自陳,他對日本傳統文化無甚興趣,動漫也只是偶爾看看而已。近年來,除了之前連載時有追過《圖書館戰爭》和《進擊的巨人》外,就是高中時看的《去吧!稻中桌球社》。值得一提的是,雖然自覺反潮流,他卻不排斥宮崎駿的作品。最喜歡的是感受很強烈的《魔法公主》、再來是故事完整的《神隱少女》。

  總而言之,感覺並不特別喜愛日本文化的他、最終依然踏上了北國。負笈京都大學後,或許是氣氛感染、亦或本性使然,他的思緒隨著鴨川溪水的靜謐流淌,逐漸蜿蜒到明治維新至戰後以降、日本社會的近現代思想上。在這個過程中,日本出版界獨有的「新書」對他影響深遠。此處的「新書」,並非指新出版的書籍,而是105mm×173mm左右、略大於文庫本規格的小型知識書(註2),內容橫跨歷史、科學、宗教、政治、文學、法律乃至後現代的哲學,幾乎所有領域都能找到對應的「新書」,種類又多又雜。對此有興趣又會讀一點日文的話,台灣的紀伊國屋等書店也能買到這些書。

  「要去留學之前,李茂生老師告訴我,他有很多知識和想法,都是從這些『新書』累積下來的。我某種程度也是走在這條路上,透過這些『教養類書籍』,慢慢補足接受台灣教育時匱乏甚至偏食的文化。我們透過教育學到的東西,講白一點——很多都是垃圾,反而真正該掌握的東西都沒有提供。」

  透過紮實的閱讀,一步一腳印建構屬於個人的知識系譜。談起值得推薦的現代思想家,大澤真幸、北田曉大、東浩紀等名字如連珠炮般吐出,熟稔到像直接從書架上取出翻閱一般。「池上彰呢?」我隨口問起,老師皺了皺眉:「那太low了吧?」

  專研御宅文化的讀者,或許對東浩紀略有耳聞,目前他被翻譯成繁體中文的作品有兩本——《動物化的後現代:御宅族如何影響日本社會》以及《遊戲性寫實主義的誕生:動物化的後現代2》。謝煜偉老師最近(註3)在Kindle上看的,則是他近兩年的作品《弱いつながり 検索ワードを探す旅》(直譯:弱連結 關鍵字探尋之旅)。他隨意談起書中第二章節的某段內容,作者主張把福島核電廠變成「核災觀光景點」,讓大家永遠記得這個地方,不讓此段歷史被時間洪流掩蓋。

  最近幾年,老師已甚少閱讀主流中文媒體,反而比較常用平板電腦看日文雜誌。他認為中文的暢銷雜誌「很多都寫得很廢」,多半都在賣同一套「未來趨勢先知」的模式,但卻未必夠深入。相比之下,反而有些部落客、或是非主流媒體的分析還比較有水準。

  問起最近在看的一本書,老師將手提袋一翻,掏出一本《隱形帝國:誰控制大數據,誰就控制你的世界》。大數據的時代,監控變得更容易,相關問題也引起老師的興趣。

  過去,他就如同一般法律人,或多或少懷有隱私權至上的觀念。但近年來對資訊社會學領域挖掘越深,他對此的懷疑就與日俱增。以前在清大任教時,老師曾經開過一門叫「監控理論」的課程。他說這本書剛好可以補充事實資訊的不足,因為必須知道技術發展到什麼程度,才有辦法設想與過去不同的監控態樣。

  「來到了『監控社會』之後,隱私與否根本不重要。監控者實際上也在經歷去中心化,四散到各地。在這種大數據的環境之下,監控者在意的也不是你個人的隱私——傳統上我們都高舉隱私權的保障作為對抗策略,這可能是有問題的——他們在意的是如何捏塑你我的生活。」

  老師覺得本書比較有趣的在於前幾個章節,很實際地介紹當代企業和政府的具體監控方式;後段則是談到我們要當個科技時代的順民、或是在服膺監控的同時消極反抗?該書作者談到一些抵抗策略,例如故意搜尋毫無關連性的東西擾亂演算法等。到最後,「有點像是駭客任務中選擇紅色藥丸或藍色藥丸的情境。」

  聊天過程中,我感覺老師提到的作品間存在某種「弱連結」,似乎隱約描繪了一個歐威爾式的未來。

  「你可能有抓到、我自己是沒特別意識到這個關連。我通常喜歡的題材就是……可能設定在不久的將來,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,足以進行大規模、全盤性的控制,接下來就看人的生活型態會不會有很大的改變。這時候會有具體的政策,像是《圖書館戰爭》的圖書檢閱制度。類似這種橋段設計,就可能是我喜歡探索的議題。它不是完全脫離現實社會、但會有一些條件設定,推展出一種新的理念或想法,在這些反叛角色的心中共同指向一個(反)烏托邦。像是《駭客任務》、《星際大戰》、《一九八四》、赫胥黎的《美麗新世界》等等。」

  最後,我請老師推薦一些非法律書籍給「剛開始念、或是想要念科法所的人」,他如本文開頭般告訴我「不要看暢銷書」。第二個建議是「不要看中文書」,或者說,「不要看外文書的中文翻譯本,要就直接去看原文。」我想到在PTT被奉為「科法所聖經」的《正義:一場思辨之旅》同時符合這兩個條件,便開口詢問,果真得到老師猛烈的搖頭。「我當過科法所的面試官,你們都講一樣的東西啊!」

  他說真正的重點是「與眾不同」,看的不一樣、想的不一樣。如果開口閉口都是「追求自由與安全的平衡……」、「維繫開發與環保的兩全……」的俗套,那就找不到新的出路了。他補充說明,《正義》並沒有不好,高中生看一看還可以,進大學之後還看有點不適合,研究生就更不用講了。「那熊秉元的法律經濟學呢?」我提到另一本也常聽到的「聖經」。

  「經普、法普類的東西,當作閒書看看就算了;如果說希望帶來什麼刺激,還不如去讀一些經典和文學,對你們的想法還比較有啟發性。要去看比較陌生的東西,像是你研究的領域,想了解雙方在想什麼、想鍛鍊自己的想法,就要去看立場相反的書。舉例來說,假如你是支持廢死,那就不要一直看這類型的書;以刑法來說,假如你的想法偏向自由派,那可以去看保守一點的著作。」

  逐漸步入中年,當年那個春樹流的文青也有了家庭。又要做研究、又要照顧小孩的現實,會讓他的讀書心境有什麼變化嗎?老師說他到現在還是經常在讀駱以軍,只不過變成追蹤他的臉書,「他講話賤賤的、很好笑,跟我現在的大叔心態有點match!」

  留學時期就經常做菜的他,前陣子買了一本《料理的科學》,用科學語言清楚說明烹調法則,但對他來說太技術性了。他說自己做菜時,通常會先想像某些好吃的餐廳怎麼做那道菜,再慢慢摸索出要加什麼調味料、料理步驟如何才會好吃等細節。最近家裡買了鐵鑄鍋,就開始讀鐵鑄鍋的食譜,但不會完全照上面做。「這樣不帥!」他說。

  這句話提醒了我,一個人想了解什麼、想吸收什麼,到頭來也許無關乎實用不實用、有意義或無意義,而就是為了一個「帥」字而已!

註1:兩人變性前媒體多稱「華卓斯基兄弟」

註2:更多「新書」與「文庫本」的介紹,請參考「梅と桜 ―日本台湾年軽人的事情―」http://umesakura.jp/20130503235526.html 註3:本文採訪時間為2016年10月,文中提及之時間皆以此起算。


bottom of page